“豚门”永存:卡皮巴拉是如何成为松弛感大师的?
分享到:

“卡皮巴拉”,水豚的西文capybara音译,是一种身型巨大的食草动物。它以慵懒的性格著称,经常在需要移动时站在其他动物背上,享受顺风车。它随遇而安,乐于让各种物品在其身上堆砌。面对其他动物的骚扰或戏弄,卡皮巴拉总是摆出一副无精打采、任人摆布的态度。它们仿佛动物界的哲学家第欧根尼,人生就是躺在自己的“大陶罐”里晒太阳——活着只图顺其自然,死了那就一切释然。

被誉为“松弛感大师”的卡皮巴拉,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,不仅赢得了当代人的喜爱,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。年轻人常用卡比巴拉的表情包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状态,寻求心灵慰藉。然而,它的流行并非仅仅源于其可爱的外表和慵懒的气质;它的风靡深刻地映射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潜在心理。

人们为何如此着迷于它那一成不变的表情?卡皮巴拉那宠辱不惊的性格以及卓越的“被动”社交能力,如何成了高压生活的解药、拒绝内耗的良方?至少,通过解读卡皮巴拉的普及模式,我们可以窥见人们内心多样的欲望和动机。

水豚。(图/北京《新京报》)

“卡皮巴拉”演我的精神状态

卡皮巴拉在互联网上的走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广泛流传的水豚表情包和热门的水豚主题视频。那么,这两种现象如何与当代人的情感世界相连呢?水豚等可爱小动物的表情包本就具备抚慰心灵的功能。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尴尬或焦虑时,卡皮巴拉那永恒不变的平静面容自带幽默感,巧妙地缓解消极情绪。不止于此,分享卡皮巴拉的过程还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塑造。通过一种“模仿”模式,卡皮巴拉在个体间得以广泛传播,这种自我塑造的过程和跨个体的传播特性,使卡皮巴拉的幽默感能够发挥更深层的作用。

我们常说“卡皮巴拉演我的精神状态”,在这一“演我”的过程中,它所承载的主要是情感元素,选择与自己当前情绪或心态相符的表情包会帮助我们释放情绪。在沮丧时,谁能拒绝和朋友们分享一个“生无可恋”的卡皮巴拉呢?在其“萌丧”的眼眸中,我们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了。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自己当下的现状或理想自我表情包,尤其是当它们与自身经历、观点或幽默感相吻合时,这种选择会塑造认同感。正是基于这些原因,卡皮巴拉成为了人们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。

社交媒体上的卡皮巴拉内容都很受欢迎。(图/社交平台截图)

小海狸“露比(Loopy)”的风靡也源于类似的原因。尽管露比刚开始只是韩国动画《小企鹅Pororo》中的边缘角色,有着大眼睛和甜美笑容,性格设定是可爱软糯。但在网络传播中,她可爱憨厚的表情却在网友配文的表情包加持下,成为优选的“阴阳怪气代言人”。在她八面玲珑、粉嫩无害的乖乖女外表下,隐藏了一个敏感真诚、桀骜刻薄的灵魂。正像许多打工人,面对职场中的无奈处境时,哪怕内心已经翻江倒海,脸上还是要挂着笑容。

萌化的“松弛”

卡皮巴拉所展现出的“看破一切,无动于衷”与松弛感、“佛系”文化的流行也十分相似。在倡导“优绩主义”的单一而苛刻的成功标准之下,许多人深陷无助感和心灵内耗之中,因此,面对这样严酷的成功标准,他们开始通过减少自己的欲望和目标,试图回归一种舒适和愉快的生活状态。特别是那些被迫卷入比较与竞争漩涡中,却无法获得成就感和现实利益的人群,深受挫败感和内疚感的困扰。在这种背景下,松弛感文化成为了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,通过淡化情绪反应和自嘲的手段来化解挫败和内疚,带来心灵的平和。

动画《小企鹅Pororo》里小海狸“露比(Loopy)”剧照。(图/北京《新京报》)

卡皮巴拉的形象,可以说是无欲求文化的一种“萌化”版本,它通过可爱的外表为颓丧带来了一丝色彩。它不仅以更温柔的方式进行自我调侃,以释放压抑情绪,还试图通过“可爱”为“颓丧”赋予积极价值。这反映了人们在认识到自己无法适应现有竞争规则后,对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重新探索。然而,卡皮巴拉的这种治愈系可爱,也可能成为一种更深层次的逃避机制,这样的逃避有可能导致放弃对自身内在思考和真诚表达的追求。

逃避自由与超越倦怠

卡皮巴拉的热度不仅限于网络,它在消费市场中同样大受欢迎,相关联名商品销量火爆。人们对这些商品的热衷,往往不再是在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,更多的是在追求时尚,迎合某种“狂热”。很多人甚至并不理解或欣赏卡皮巴拉的性格,而仅仅因其是一个可爱的商品,就像追捧露比、玲娜贝尔、草莓熊一样。在这个过程中,卡皮巴拉本身也成为了消费主义的产物,其深层意义——对物质欲望和内心疲惫的反思,在商业化的波澜中逐渐变得模糊。

在网络空间中,卡皮巴拉引发的狂热不亚于社交媒体上的“闻会军刷屏”现象。当我们日常的烦闷与失望无所寄托,在枯燥、困惑和迷茫中失去了表达自我的语言,人们便将目光投向了如卡皮巴拉这样的“迷因”。这种群体性的热情,既可以是一种对社会期待的轻松反抗,也是一种融入群体、共享情感的途径。在这个过程中,人们无需铭记抗争、批评的初衷,而是选择在这种集体表达中找到安慰,沉浸其中,暂时忘却现实的重压。

但是,从根本上来说,尽管卡皮巴拉常被用作一种“退却式”的符号,但人们对它的喜爱(认同)超越了它的无欲求属性。它的可爱、对严肃性的解构以及温和的嘲讽,实则为人们提供了情绪上喘息的空间、与他人建立积极联系的可能性、以及温柔的抵抗方式。

如果说,我们终了一生所追求的,不仅是外界的理解,而是理解并完成内心深处的自己,那么在这个意义上,卡皮巴拉不应仅被视为一种逃避的符号或是喘息的快乐老家,而应成为引发深入思考和社会对话的催化剂,让我们在小憩品尝奶茶后,重获童真的希望与好奇,勇敢地直面问题,重燃思考的火光。毕竟,作为一种文化符号,卡皮巴拉的影响永远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和讨论它。

编辑:魏时

分享到:
网友评论

10 条评论

所有评论
显示更多评论